相传很久以前,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住着一个精灵,她靠树木为生,拥有神奇的魔法,可以吸收人们体内的毒素。有一天,一个少年到山上打柴,在途中被一条毒蛇咬破了手指,于是精灵使用她的魔法为少年解毒。少年回到村子后,把这件神奇的事情告诉了村民。越来越多的村民踏上了寻找精灵之路,因为精灵靠树木为生,长得像人耳朵,所以村民为她起名为木耳。起初木耳精灵尽心尽力的帮助村民,但是村民的要求和欲望越来越多,木耳精灵伤心极了,决定不再让村民找到自己,于是她便使用魔法,按照自己的样子复制了好多个木耳,散落在森林的各个角落里。木耳精灵虽不再想帮助村民,但她终是狠不下心,于是在每个木耳的身上都添加了一点精灵的魔力,也是从那时起木耳有了很多奇特的功效。
史书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木耳的故事,黑木耳的人工栽培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起源于中国,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个食用菌品种,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。唐朝川北大巴山、米仓山、龙门山一带的山民,就采用“原木砍花”法种植黑木耳。这种原始种植方法持续了上千年,清朝中国东北长白山、河南伏牛山等地也开始种植黑木耳,入冬三九天将落叶树伐倒,依靠黑木耳孢子自然传播繁育,靠天收耳,产量极低。1955年,中国科技工作者开始培育黑木耳固体纯菌种,发明了椴木打孔接种法,这种方法使木段栽培黑木耳产量大大提高。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提升,使黑木耳栽培从林区走向了田间大地,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术产生了,以木屑、秸杆为原料,利用塑料袋盛装,经过灭菌、接种、养菌一系列操作后,将菌袋摆在田间大地。菌袋地栽黑木耳技术极大地扩宽了黑木耳栽培原料与栽培区域,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,回归自然的栽培方式产品实现天然无公害,更利于规模化、机械化、标准化生产。
浑江区自80年代开始发展食用菌生产,当时只发展黑木耳一个品种。由于技术落后,产量低,导致经济效益不高。1998年区农业局成功引进了袋栽黑木耳,并试种成功。1999年将袋栽木耳栽培技术在全市范围内推广,掀起了种植黑木耳的热潮。2009年5月,全市的食用菌发展工作会议在浑江区召开,区政府制定食用菌实施方案,加大扶持力度,使我区食用菌生产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2012年我区制定的“十二五”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被列入全省“十二五”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建设内容,浑江区食用菌产业被确定为全省集聚产业试点。2019年浑江区被列为浑江食用菌吉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,创建了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。
为了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,近几年来,浑江区强化食用菌政策扶持,制定食用菌产业实施方案和补贴细则。现已建成6个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,农民自发组建了12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,带动267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,通过“合作组织﹢基地”的模式,提高了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。同时已建设食用菌速冻、烘干、罐制类产品等精深加工企业,不断开发健康养生食品、保健品、休闲食品、营养代品等。
在科技支撑体系当中,为了促进食用菌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,区政府和吉林大学、吉林农业大学、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省属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协议,并聘请相关教授为特色农业技术服务专家,全力推进全区食用菌产业发展。